多數的指導員都會使用165cm SL R12上下去做小轉的展示 像2015interski 其實多數國家的指導員都是用165做小轉展示(或170GS)
用這種雪板規格做出漂亮的carving 小轉,絕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(也是我的目標啊....)
就在剛剛發布的影片,如同先前在 Projected production 中的影片 奧地利的 Andreas Spettel 常常看到他會用188-192cm R30 的雪板做拍攝 這是標準的GS - 大轉板規格 但很有趣的是,他常常拿這樣的板子來展示小轉 跟據他最新上傳的youtube 影片所寫到
他提出的看法是: 拓展自己的舒適圈的最好方法 (離開R12) 困難的練習與陡坡 會讓你更加強平衡以及更短的壓力點
我的理解則比較像是要讓自己再往上更加進步,就是透過器材的改變 (R 30m)去影響滑行的難度、再去做練習
165 SL R12 利用 190 GS R30 強迫自己的器材在小轉的難度增加,進而讓自己進步的這個方式
來看台灣的skier的話、我的觀察是:
台灣 skier常常看到大家用全山型,其實是很聰明的選擇
我自己本身第一塊板子就是 168R15的雪板
但受到「Carving雪板都會要比身高短」的影響、常常看到用過短雪板的朋友 連我認識的許多教練也是....
其實SKI比賽是不管身高體重的,
而日本的雪常鬆軟,大多是邊滑邊下的狀況
會比較少人會從SL板規格與長度開始也是合理 敝竟 SL 板相對來說:腰較全山板窄、浮力自然較差
所以器材部份若有打算要購買、其實選擇all mountain是個不錯的選擇 適中的Radius 讓你可以享受不同edge的使用差異 但長度不要短得太誇張
或者 其實可以考慮直接用SL差不多規格的雪板 (不用選到FIS等級)
踩出打破舒適圈的第一步之後,或一段時間(像我是2季約50天)
就換想再換到190R30做為第二步... 總之、想要進步,好好利用自己現在及未來準備使用的器材,不失為一個括展而離開自己舒適圈的好方法...
這個是2013/2014 FIS 的器材表 SL男仔是165cm 女子是155cm GS則男子是195cm 女子是188cm
到了2016/2017 規格仍差不多
到了2017/2018 則有小幅度的調整 GS men from 195cm to 193cm (大多是因為安全考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