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665565_37a32ea050104341a7e170018fba481a~mv2.png/v1/fill/w_980,h_599,al_c,q_9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uto/665565_37a32ea050104341a7e170018fba481a~mv2.png)
主題: CASI 2 室內理論課程
「先想想自己是否適合當一個指導員」
這是這堂講座開始沒多久就丟出來的問題
之後加上了一個:「每一趟滑行有無賦予意義呢?」
嗯...基本上我個人經驗是: 我每次有自由滑行的時間的話:當然會... 因為帶團出國能夠滑行的時間非常有限 設定主要都是幾個方向:
最近理解的描述方法
新的練習方法
特定的主題或感受(通常是4軸)
接下來進入L2教學目標
中級轉、基本自由滑行、整地(深入掃滑+簡介carving)
教學理論分成四階
從最底層: THEME:可以理解為Goal, 需要符合SMART
表現方法:BB WPW Guide&Develop
A&I:設定正確的樣帽、比較給學生看、評估(生心理、環境、器材、練習) =>正面、簡短的建議 問題:問學生 (或接受被問) 開放性問題、封閉性問題、引導式問題
最經典的一段話:(濃濃的即視感) 對我來說最需要的提醒XD
身為指導員
「別在網路上評論圖片、甚至影片都不要,因為你不在現場,不會知道當下的環境到底發生什麼事、滑行者到底想做什麼」
練習必須連結到目標 => 練習的意義必需要瞭解 而練習不會只有一種意義,端看你怎麼去執行與解說 嗯...基本上我個人經驗是:
練習,即便課本有文字描述、是需要多多與比自己厲害的人討論自己的理解,而不是看完樣子就覺得自己是對的。我去NZ之前,全制動就是這樣被自己與周圍環境限制住。
BB:Build Block 漸進式 vs WPW:Whole Part Whole
可以想像 QTR就是BB的應用,對於目標有一步一步整套的步驟,而WPW則是分析學生後針對某一點開始,這個點每個情境都可能不一樣,這也是Lv2教學很需要掌握的一環。
BB是 manouver base而WPW是SKILL BASE BB分析時機大多是DEMO之後,因為他們可能沒做過;而WPW則是第一趟開始就一直在分析
WPW在二級教學中就是整體滑行(A)後=>發現問題=>針對SKILL給予DRILL (I)
而SKILL與DRILL是需要經驗累積才能去解釋之間的連結
方向來說 => 瞭解關節、肌肉、身體位置、身體動作在這個練習(DRELL)的關係
Goal <-> Outcome
基本上這次的筆記比較像是電子化我的紙本,我當時聽後主要都在與NZSIA教學模式做連結,以及聽Pan 各種酸,其實是這堂課最有趣的地方